
漢族的喪葬風俗你了解多少,?344-壽陽山骨灰墓園
一,、漢族的喪葬風俗概況:
漢族喪葬舊的傳統(tǒng)是講究重殮厚葬,,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,。漢族自古盛行棺木,葬禮隆重,,分殮,、殯、葬三個階段進行,。
殮,,就是給尸體穿衣下棺。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,、沐浴,。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。小殮是給尸體裹衣衾,,一般用布帛,富庶人家用絲綢,,有的皇族用玉衣,。
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。棺材稱“*材”,,男棺刻有“*”字,,女棺刻有“?!弊郑械膭t刻以“福祿*”三字的合寫體,。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,,富庶人家
含璧、珠等,,皇族含玉,,近代則含一銀元,均稱之為“飯含”,。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,,一般人有衣、被及日常用品等物,,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,。
殯,就是入殮后停柩于殯宮,,殯期長短不一,,少則3日,多則30天,,主要由奔喪者而定,。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,至多達7個月,。漢族傳統(tǒng)習俗,,父母死亡,
兒女必奔喪,,否則為不孝,。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,稱之為“吊喪”或“吊唁”,。奔喪者均要喪服,。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、齊衰,、大功,、小功、織麻五種,,稱
為“五服”,,用粗、細不同的麻布制成,,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,,稱為“披麻戴孝”。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?,F(xiàn)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,,臂戴黑紗,。
葬,就是掩埋死者遺體,,即棺木入,。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fs、擇墳地,,謂“擇吉地”,。送葬又叫出殯。送葬時,,古代漢族一般是“孝子”在前執(zhí)紼,,挽柩者唱挽歌。挽歌到近,、現(xiàn)代演變?yōu)榘?。親朋好友寫挽詞或挽聯(lián)送葬,到近,、現(xiàn)代又演變成送花圈,,花圈上寫挽聯(lián)。
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(主要是近親,、近臣和近侍,,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),后逐漸以陶俑代之,,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,。
葬禮以后,有做七,、斷七,、百日、周年等追悼儀式,,并將牌位送歸祠堂,,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“鬼靈”、“祖靈”的儀禮,。
另外,,漢族還有“歸葬”的習俗,就是將死于他鄉(xiāng)的遺體歸葬原籍,。
喪事期間,,死者親屬要穿孝服,在靈堂守靈,。中國古代禮制,,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,在現(xiàn)代漢語里還有“五服”這個詞,,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,。孝服用白布做成,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,。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,,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,而神情卻痛苦悲哀,,覺得十分奇怪,。在古代,出殯時有人唱挽歌,,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《挽歌詩》三首,。后世的挽聯(lián)、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,。
喪葬儀式規(guī)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,,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(guī)定。王公貴族,、富豪之家常以規(guī)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,。《紅樓夢》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,,所用棺材價值數(shù)千兩銀子,,由二、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,,出殯時的隊伍“浩浩蕩蕩,,壓地銀山一般”。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,,自然也就談不上“重殮厚葬”了,。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體,草草埋掉,。
尊長死后,,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,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,,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,,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,稱“守制”,。
二,、寧夏固原地區(qū)漢族喪葬風俗:
固原位于寧夏南部,南臨六盤山,,北拒河套平原,,地處要津,歷來為軍事重鎮(zhèn)。南北朝宇文泰,、西夏李元昊以及元朝成吉思汗都曾在此用兵,。固原又被認為是宋朝楊家將抗擊遼國的主戰(zhàn)場,楊家將的故事在這里婦孺皆知,,許多地名也與楊家將有關,,如三關口、楊郎,、三營等,。固原是回漢雜居地區(qū),兩個民族交往,、共居上百年,,通婚普遍,但仍風俗迥異,,本文考察該地區(qū)漢族的喪葬風俗,。
在歷史上固原的居民遷徙頻仍,成分十分復雜?,F(xiàn)在的大部分漢族居民都是清代從山西,、陜西兩地遷入,因此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的積淀,,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響,。固原漢族的喪葬風俗就呈現(xiàn)出了這一特點,許多儀式都尊儒家的禮儀,,與一般的中原葬儀相近,。
我國雖民族眾多,葬式繁復,,但其中從古至今最通用的葬式是,。在《大明律》和《大清律》中都禁止火葬,這讓得到了更大的發(fā)展,。固原地區(qū)也通行,,年開始,在漢族干部和職工中推行火葬?,F(xiàn)時,,城市中人開始實行火葬,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(qū)仍盛行,。由于火葬歷史較短,,全部在殯儀館、火葬廠進行,,葬儀比較現(xiàn)代,、簡單,,因此,本文考察農村地區(qū)歷史悠久的傳統(tǒng),。
喪葬禮儀,,無論古代還是現(xiàn)代,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,。第一階段是葬前禮儀,,第二階段是埋葬禮儀,,最后階段是葬后禮儀,。下面從這三個階段入手考察固原地區(qū)漢族的風俗。
A. 葬前禮儀
葬前禮儀是指埋葬死者之前的禮俗活動,,這是整個喪葬中最重要,、最繁復的一環(huán),也是最能體現(xiàn)喪葬文化的一環(huán),。
?、?招魂:死者亡故之前,家屬應給其穿好衣服,,同時靜侯其歸天,。死者一旦死亡,應立刻打開門窗,,一說是要放死者的靈魂出去,,一說是要招死者的魂魄歸來,總之,,是為了方便死者的靈魂出入,。
② 停喪:死者亡故,,抬置地上,,面蒙白紙,供飯燒紙,,稱為“倒頭飯”,、“倒頭紙”。死者為男性,,稱“正寢”,,女性稱“內寢”。同時,,布置靈堂,,設靈牌,掛孝幢及白對聯(lián),,靈牌前點香火,、冥錢,,供獻饃、獻飯,、獻碟,、獻果,桌下放燒化冥錢的瓦盆及白酒,。
?、?報喪:男性死后需通知舅家,女性死后需通知娘家,,稱為“請娘舅”,。貼訃告、紙筒于門外,,上書死者生卒年月日,、出殯日期及墳地,稱為“出門告”(有的不出門告,,僅貼白紙于門,,表示報喪。),。
?、艹煞阂环Q帶孝。依繼承和親屬關系,,分別成服,。清代,分“五服”,,即“斬衰”(以最粗的麻布做,,不緝邊。帶孝三年,。),、“齊衰”(以粗麻布做,緝邊,。帶孝一年,。)、“大功”(用熟麻布做,。帶孝九個月,。)、“小功”(用較細的熟麻布做,。帶孝五個月,。)和“緦麻”(以細麻布做。帶孝三個月,。),。玄孫,、堂曾孫、女婿以上皆有服,。子或承重孫穿白布長孝衫,,戴麻冠;孫,、侄穿短孝衫,,戴白布孝帽;曾孫不穿孝衫,,孝帽上綴紅布,。成服者均稱為“孝子”。民國至今,,服制有所變化,,已不甚嚴格,堂兄弟以下多不服孝?,F(xiàn)時,帶孝范圍多在直系親屬,,麻冠已不多見,。
⑤開吊:一般好友送紙;鄰居和本族親屬送饅頭及紙,,稱為“白祭”,;死者娘舅家及女婿送祭羊;有的女婿,、外甥加送紙扎房屋,、器皿等,稱為“送靈”?,F(xiàn)時,,前來祭吊者多奉賻金,也可送挽聯(lián),、花圈,。祭吊者進大門后,有代勞者在前引路,,左廂吹鼓手奏哀樂,,執(zhí)哭喪棒跪于靈堂門外兩邊的孝子動哭聲。祭吊者在靈前叩頭,、上香,、燒冥紙。冥紙燒在瓦盆內,,澆白酒,。祭吊完畢,,祭吊者向孝子作揖致意,以示安慰,,孝子叩頭還禮,,表示感謝,哀樂止,,哭聲畢,。如此反復,孝子往往難耐其苦,。
?、捱x塋:舊時,請fs先生看fs,、選墳塋,,請村中三姓人(三個彼此不同姓,也與死者不同姓的人,。)掘墓穴(一說是請“全命人”掘墓,,上有父母,下有兒女者稱“全命人”,。),。墓穴形制有“明坑”(豎井,深兩米左右,。)和“攢堂”(豎井下挖停放棺木的橫穴,。)兩種,以“攢堂”采用普遍,。農業(yè)合作化后,,fs先生大多停止活動,80年代后又重操舊業(yè),,收入頗豐,。一般人家僅留墳堆,近年有立墓碑者,。
?、?棺槨:棺材木制,,取材依貧富而論,。棺木多為紅色,并繪制花紋,、圖案,。有棺無槨。
?、?出紙:殷實之家,,往往給死者多備“紙活”,,以示對老人的孝敬?!俺黾垺眱x式即是將所有“紙活”在停尸期間游行展示,。“出紙”的隊伍往往有上百人,,由陰陽先生率領,,“孝子”、“孝孫”以及其它親友等按男女長幼,、本家外戚的順序沿預定路線行進,。
⑨游廟:,?!坝螐R”是指在“出紙”的過程中,去本村的神廟拜祭,。固原地區(qū)的神廟所供多是道家神靈,,個別近年新建的也供觀音,釋道同堂倒也相安無事,。道家諸神最常供王靈官和趙公明,。在“出紙”、“游廟”的過程中,,儀禮十分繁復,且不同的陰陽先生有不同的程式,。在整個過程中陰陽先生是主角,,其風范氣度神圣肅穆,往往傳為美談,。對孝子則有許多要求,,比如必須彎著腰走路、不能洗臉刷牙,、鞋不能穿好須拖著走,、執(zhí)哭喪棒拄地而行等等,都是為了顯示悲痛之情的,。另外,,還有許多其它儀式讓孝子苦不堪言。近年來,,這些禮數(shù)逐漸放寬,,孝子也不需受太多苦楚。
?、?接亡:停喪一般為三日,,第一日晚要進行“接忘”的儀式,,第二日晚則是“送亡”?!敖油觥币鉃橛铀勒咄鲮`回家,,陰陽先生主持,基本也是游走,,隊伍走出家門不遠即可,,儀程繁復。
11. 送亡:“送亡”是送死者亡靈去陰間,,這時要“放燈”,,即在隊伍兩邊點燃木屑與油的混合物。在鄉(xiāng)間的夜晚,,小路兩側燈火點點,、齊整有序,蔚為壯觀,。據(jù)說鬼嗜油,,“放燈”是為了賄賂野鬼,讓其不要在去陰間的路上糾纏死者,。
12.
領羊:“領羊”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儀式,,在停喪第三日晚進行。眾人圍跪一圈,,置一羊羔在中央,,然后陰陽先生請死者亡靈附身羊羔,如果死者已無所遺憾,,則羊羔搖頭擺尾,、抖動全身。一人詢問,,往往歷數(shù)死者遺憾之事和后輩之不肖后,,羊羔仍不為所動。不得已處,,以水淋羊,,則羊羔搖頭擺尾、抖動全身,,此時眾人大動哭聲,。
B. 埋葬禮儀
三日停喪的繁復禮儀之后,進入埋葬活動,。埋葬禮儀是埋葬死者的過程中以及此后三天內的一些禮俗,,是整個喪葬禮儀中最為莊重、嚴肅的部分。
?、?入殮:在出殯前進行,。尸體仰臥,棺內放一瓷罐,,內盛飯肴,,稱為“糧飯罐”、“飽食罐”,。陪葬物多為死者生前喜好之物,。大多都陪葬書籍,以期后代多出讀書之人,。
?、?出殯:老喪多早晨,少喪在下午,。出殯前,,送葬人吃“送喪飯”,所謂“空腹不送喪”,。棺上架一雄雞,,稱為“架殃雞”。長子或承重孫執(zhí)幡前導,,其余“孝子”男左女右執(zhí)紼,,稱為“扯牽”。中途不歇,。至墓地,,饒穴一周,稱為“畫地為宅”,。
?、?下葬:尸棺下入橫穴,坯封“攢堂”門,,留一小孔,將點燃的紙從小孔扔進“攢堂”,,然后封死小孔,。死者娘舅家及兒孫各拋三鍬,然后掩埋起堆,。
?、?燒紙活:下葬完畢,將所有“紙活”集中焚燒,,讓死者在陰間享用,。
⑤ 跨火:送喪歸家,需在門外洗手洗臉并跨過一火堆(據(jù)《中華風情》,,常熟也有“跨火”的習俗,。),方能進門,。孝衣,、孝帽拆開洗凈,留做它用,。
?、?攢山:下葬后第三日,“孝子”齊赴墓地,,修補墳堆,,稱為“攢山”。
C. 葬后禮儀
葬后禮儀指整個喪葬活動結束后,,死者家屬仍需進行的部分,。主要包括掃墓(固原稱為“上墳”。)和守孝兩個環(huán)節(jié),。
?、俜ⅲ喝曛畣适枪哦Y,“丁憂守制”,、“奪情起復”之說古已有之,,固原還大致保留,但已不甚嚴格,。簡單的說,,孝子一年內不能酗酒,不行娛樂,,不能進別人家門(據(jù)說為了避免給別人帶來晦氣,。)。三年內不能結婚(因特殊情況須在三年中結婚的孝子在葬前和埋葬時不帶孝,,只在臂上纏黑紗,。但在一年內一般不能結婚。這是一般的情況,,“十里不同風,,百里不同俗”,在固原地區(qū)各地之間情況竟都有所不同,。),。
② 燒七:從死者死亡之日算起,,每七天作為一個祭奠的日程,,叫做“燒七”。“燒七”共四十九天,,由“頭七”直至“停七”,,“孝子”都要去墓地燒紙、上香,。
?、?燒百期:也叫燒百天,即在死者死亡百日之際,,須到墓地祭奠,。
④ 燒頭年紙:死者亡故一年后,,要舉行家祭,,無一定的禮儀,此后孝子的行為逐漸放寬,。
?、?燒三年紙:三年除服之期,又要宴請賓客,,此后一切恢復正常,。
喪葬風俗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文明現(xiàn)象,其中蘊籍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容,。它既顯示了人類生死的神秘,,又濃縮了人類悠久的文明,同時,,也反映了人類共同的愿望和心態(tài),,還以相當?shù)闹贫然问酵捅3至瞬煌拿鞯漠愘|因素,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(tǒng)得以維護,。在各種民族風俗中,,喪葬風俗之所以能數(shù)百年、甚至數(shù)千年而持久不衰,,變化至為緩慢,,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反映和刻畫了人們最深刻、最內在的文化性特征,。
喪葬風俗的“歷史惰性”在固原有很突出的體現(xiàn),,“入為安”的思想根深蒂固,雖然現(xiàn)時國家大力倡導火葬以節(jié)約,、保護地資源,但在農村仍盛行和一大套的葬儀,,而相對受過較高教育的城市中人也有一部分千方百計地尋求,。這是一個文化現(xiàn)象,不能簡單粗暴地斥為愚昧迷信了之。死亡是神秘的,,人永遠無法超越死亡,,面對與死亡相關的事,人更愿意服從傳統(tǒng),。要移風易俗,,尤其是要改變喪葬風俗是很不容易的,在這里,,教化勝于強制,,而教化也要有一個過程。

文章來源:網(wǎng)絡 | 更新日期:2023-05-04 08:51